這是為記錄我一生所寫的文章所建立的日記式網站。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軍事「奇文」!

從近我日從朋友Facebook分享中看到一編有關中華民國陸軍向美國購買「M109A6自走砲」的個人看法。

不看都還好,一看便看到又是「外行人假裝內行人」的文章。

文章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anzerwaffe.de/photos/a.221514968311112/1261980514264547/


為什麼我說是「外行人假裝內行人」﹖

因為我從文章內看到很多內行人知道的「情況」,同時又引用資料時沒有提到來源。很多時這種情況是只會在這一類文章看到,目的大多數是為令讀人以為作者提出的是正確。

但是很多時這類文章對「內行人」或是對有關領域熟悉的人來說,這類文章都是一些「廢文」,完全是浪費時間閱讀。

為什麼﹖

這我會一一解釋。



首先文中提到「不過,台灣每一次的軍購案多少會引起中國行禮如儀的抗議、以及國內人士不同程度的爭議外,這一次較為不同的是,連俄羅斯媒體卻也罕見地發表意見,顯然成為本次軍購案的弦外之音。」

俄羅斯媒體﹖那一間又沒有提,更不用說內容,真是你說甚麼都可以。

當然我花一點時間是找到「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與廣播電台」是有出過,連結是︰

https://sputniknews.cn/politics/202108051034215364/

由於我不清楚這一編文章是否是作者所說的,所以不說內文。但是單是引用來源不提供這一點,都已經我覺得作者的專業性有限。


之後到「拜國際環境的現實與無奈,我國對外的軍購案長年以來多是以「冤大頭」自居,所花費的金額往往都比市場行情價高出許多,但這一筆總價約7.5億美金的軍購案,能意外引起俄羅斯導彈與炮兵科學院的關注,還以聳動的文字內容提及售價的問題卻實屬罕見。

俄國人似乎是在嘲諷美國在這次軍售案上的竹槓敲得有點大,又感嘆自己沒能分杯羹的遺憾!要知道,這一款美軍汰除中的自走砲正陸續被M109A7所取代,能夠賣到這樣的高價,恐怕全世界也只有台灣願意低聲下氣喊「謝主隆恩」外,實在也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了!」


我真是想知作者到底對「現實」和「無奈」有多麼的清楚﹖

因為「現實」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基本上只有美國先可以有能力「對抗」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上的「要挾」。看看法國當年為賣拉法葉軍艦給中華民國以令讓法中關係降至冰點,令法國之後花了不小時間和「手段」先令法中關係回覆,更不用說荷蘭都是因為當年失業率太高先願意賣劍龍級潛艇給中華民國。

所謂的「市場行情價」可以說是「不存在」。因為軍售向來都是要看買賣雙方關係和軍售方法。

基本上現代各國先進軍備軍售,賣出去的大部份都是降級版,小數是因為共同開發或是緊密盟友先會出售和自軍同級的軍備。除了法國這一個「奇葩」是對外軍售武器是不會降級,還會比自軍更先進。

當然以當前中華民國和美國關係,基本上出售的軍備是降級居多,這是不用多想得。

以軍售方法方面,美國軍售出口軍火有兩種正式管道,分別是買賣雙方政府之間的海外軍售管道(Foreign Military Sales,FMS),或者由買方不經美國政府直接向廠商購買的商售管道 (Direct Commercial Sales,DCS)。

以中華民國近年向美國提出的軍售都是以海外軍售管道(Foreign Military Sales,FMS)為主。

Foreign Military Sales(對外軍事銷售),FMS是政府間行為,由美國政府採購出售的裝備(或者使用已經採購的庫存),再進行出售,受限於法律美國政府在FMS中不能盈利也不能倒貼(買方使用對外軍事援助的資金進行採購並不屬於倒貼),僅能收取5%左右的管理費用,這個過程中出售的價格基本就是美國自己的採購價格。而此類謠言中計算武器單價是個常用的混淆視聽的行為,武器的採購是和配套、服務捆綁的,採購價格中相當一部分是配套設備和服務,而不同的國家採購的配套設備相差會非常大,某些軍事壓力大的國家會採購大量的彈藥和備件,這會對「單價」產生顯著的影響。

對中華民國好處是在FMS之下,軍備產製合約完全由美國政府與美國廠商對口,買方完全沒有插手餘地,不用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軍火掮客和國內一些廠商用一切手段來干擾。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中華民國是幾乎沒有議價空間,而且需遵照美國FMS的方式來執行與付款,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

以「無奈」是即使是這種情況下,近年中華民國自己的軍事購買合約都會因為「價低者得」、「程序正義」和私利等各種情況以出現問題。

最有明例子是康平專案慶富獵雷艦詐貸弊案、雲豹甲車因「動力底盤系統」採購中興電工採購弊案等等。

我真是想知作者用甚麼「現實」和「無奈」先會「覺得」中華民國是當了「冤大頭」


再來是文中提到「對於售價而言,這一次會被形容為「天價」也是剛好而已,因為全世界的裝甲車輛如果被這樣計價,台灣買這一款M109A6自走砲幾乎打破國際市場的紀錄(雖然單車不至於會是媒體所說的1850萬美金/輛,但即便打對折也要將近1千萬美金/輛卻也八九不離十),單價可以說是讓國際上現有的自走砲望塵莫及。

其實美國軍售各國的武器裝備清單及總金額並非全是不可告人的機密,所以在目前資訊普及化的程度下,這些軍售案的比價並非難事;而美國人如果出售的是全套國軍夢寐以求想獲得的裝備,以這樣的售價都已經算是海削盟國(邦)了,更何況又是買到中古車翻新及套件經過簡配的版本,或許才會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

無論是1850萬美金/輛,或是1千萬美金/輛,我看來他們是用除數( 「7.5 億/40=1875萬」)來得到這個金額再加以調整以來。

如果是真的話,作者的「常識」真是和「路人甲」差不多。

因為這次軍售中除了40輛M109A6自走砲車,還有20 輛 M992A2 野戰炮兵彈藥支援車。如果作者是用車輛數量來計算的話,為什麼不是60(40+20)來除,以是用40來除﹖

難道作者覺得美國會因為中華民國用「天價」購買40輛M109A6自走砲車以送20 輛 M992A2 野戰炮兵彈藥支援車給你.......

以無論是美國或是中華民國都沒有公開「銳霆專案」軍購案中每一項的價錢,看來是作者自己「自作聰明」這樣計算。

如果是真的話,我真是說︰「少年,你太年青了!地球太危險,你都是回火星吧。」


之後的「只是,去年國軍才花了超過4.3億美金採購「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整筆軍售案包括11座「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M142發射器、64枚「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M57戰術飛彈、7輛M1152A1高機動性多功能輪式車輛(HMMWVs)、17台「國際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IFATDS)…等,台灣本身又有國產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搭配大量的自走砲與牽引砲,是否還得非買美軍汰換下來的M109A6版不可?難道陸軍真的沒有其他的選項?」

老實說,不是沒有,只是時間上不容許。

美國國內人士已經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在未來6年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就會到來,也就是在2027年之前。

內容在下列連結︰
https://www.voacantonese.com/a/xp-interview-with-Easton-on-China-planning-to-attack-and-take-Taiwan-20210813-ry/6001363.html

https://www.rfi.fr/tw/%E6%B8%AF%E6%BE%B3%E5%8F%B0/20210310-%E7%BE%8E%E5%9C%8B%E6%B5%B7%E8%BB%8D%E4%B8%8A%E5%B0%87%E9%A0%90%E6%B8%AC%E7%BF%92%E8%BF%91%E5%B9%B36%E5%B9%B4%E5%85%A7%E6%89%93%E5%8F%B0%E7%81%A3

以現時中華民國的軍事科技水平和自行生產軍事裝備力量根本不足夠能在未來10年滿足要求。

所以美國先提出多項軍售以快速提升中華民國防禦能力。


接著來作者提到「陸軍砲兵部隊在面對解放軍同階層編制武器的作戰能力上,所顯現出的弱點不外乎是:

1.「手短」(武器彈藥的射程短)

2.「拳軟」(殺傷威力弱)

3.「視力差」(缺乏遠距偵察裝備,目標情報即時掌握能力)

4.「神經錯亂」(美、法、台系軟體系統迄今無法有效整合成C4ISR)

這些長年以來的軍種建案缺陷,早已是外軍觀摩時屢屢被提及的窘狀,國人還會天真地以為買進M109A6自走砲就自然會改善這些戰力上的缺陷?」


這些問題中華民國中科院都在努力解決中,努力地提升各式自制飛彈、無人機、C4ISR 的能力來解決。

這只可以希望他們可以能在威脅到來前解決。


再之後作者提到「也或許該認真地考核陸軍砲兵實際的素質與現狀,再來說服國人砲兵所謂「精準」的定義吧!別讓國人誤以為買不到高端昂貴的「神劍」(Excalibur)導引砲彈,塞了簡配的PGK「精準導引套件」,一樣能讓砲彈在飛行終端神話般地命中目標,這當中的關鍵還是都得靠GPS來導引,否則還是跟一般砲彈無差別。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台灣本身並沒有衛星,是誰要給你GPS導引?如何給你GPS導引?一個本身沒有掌握衛星能力的國家,武器裝備卻標榜倚靠GPS導引作戰,那所謂的「精準導引」聽起來就像是空中樓閣,因為美國屆時會不會、要不要跟如何提供都是未知數!」


.....其實作者知不知道甚麼是GPS﹖

我有理由懷疑作者不知道甚麼是GPS,否則便不會這樣寫。

因為GPS導引是由接收器負責,以軍用版接收器比民用版接收器無論是抗干擾能力和定位精準度都高很多,加上現時中華民國國軍用的軍用版接收器多是美國軍用版接收器,抗干擾能力和定位精準度能力不會太差。



最後是「或許媒體多稱M109A6自走砲之所以能勝出,主要是考量「戰場生存力」較牽引式火砲強,但是在裝備妥善率考量的後勤能力上,是否又會暴露出國軍在維護這些高端武器上的弱項?畢竟戰爭何時會爆發也沒人能說得準,而國軍後勤對於裝甲車輛的妥善率向來感到無奈,原本如果砲兵的後勤只要修砲,現在又加上得修車,那絕對是維保上另一個要正視的痛處。

要知道自走砲的戰力加乘是得靠車跟火砲相結合,如果其中一個非妥善,自走砲只是成了更昂貴十倍的廢品,不然即便是強調機動作戰的美軍,為何還要保有大量的牽引砲?或許,這是國軍在建軍的務實與虛榮之間又一次的拔河,至於成果如何只能待後續揭曉。

能夠看到新裝備加入國軍戰備的行列固然可喜,但如果我們的砲兵還是不斷地讓高新裝備進來後,就只能躺在庫房的案例不斷重演;例如AN/TPQ-37型反砲兵雷達、1.8億採購的17套砲兵定位定向系統(SPAN-7)⋯⋯那這些軍購案成為預約下一個案例也可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後勤妥善率和資源錯配.....陸軍真是算是三軍中最差,今次作者是沒有寫錯,但是這個問題因為成因眾多,基本上是很難解決。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基本上三分二都是「廢文」,三分一是「老調重彈」。


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對Intel 收購 GlobalFoundries一事一些個人小小分析看法

 

近日有新聞聲稱Intel 收購世界第三大晶片代工廠GlobalFoundries,當然Global Foundries自然「例行性公事」般否認。


但是我們都可以想想為什麼Intel會想收購世界第三大晶片代工廠Global Foundries﹖這對Global Foundries的母公司有甚麼影響﹖和如果真是收購成功會對TSMC(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英語: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又簡稱台積電)又會有甚麼影響﹖



首先對Intel來說收購GlobalFoundries是一件合乎Intel 新 CEO Pat Gelsinger未來發展。因為Intel 新 CEO Pat Gelsinger在2021年2月15日發表Intel會推出代工業務。


以GlobalFoundries因為它本身便是一間經營充足的晶片代工廠,Intel借助收購GlobalFoundries代工業務經驗快速建立代工業務。

再加上可以借用整合後的資源來加大成熟製程代工業務和建立高階製程代工業務以進一步侵佔市場。


更可以借助GlobalFoundries的特殊製程工業的能力,加強有關代工業務的市場佔有率。


更進一步,因為美國政府為「美國製造」提供各色各樣的支助,借助收購GlobalFoundries以增加來自美國政府的支助。因為GlobalFoundries和Intel相同都是美國公司。


再加上Intel收購GlobalFoundries,Intel要面對各國政府在政治上的阻撓,基本上除中國外,其他都不是問題。以中國方面便比較花時間、資源和手段處理。



但是總括來說如果Intel真是收購GlobalFoundries是對Intel真是利處多多。


這便是我對Intel 收購 GlobalFoundries的看法。




以網上有人說Intel 收購 GlobalFoundries是「癩蛤蟆食天鵝肉」。


他們想一想GlobalFoundries的老闆是誰?它為什麼當初為什麼願意收購AMD分割出來的GlobalFoundries?又為什麼願意這樣多年願意投入資金去GlobalFoundries這間年年「見紅」的公司?


首先GlobalFoundries的老闆是阿布達比投資局所屬主權財富基金阿布達比創投旗下的先進技術投資公司。


以GlobalFoundries是當初是AMD在2000年時,為最進一步加強自家產品的能力,便開始參考「Intel模式」以開發發展自家製程。

但之後「好景不常」,在2008至2009年時推被Intel反擊到不行,以又沒有反擊能力,以令AMD再沒有辦法繼續投入巨大資錢發展高階製程,所以先找「先進技術投資公司」來做「水魚」。

因為當時GlobalFoundries高階製程技術真是不行了,看看「推土機」和「打樁機」便知道。


以阿布達比投資局當初是為未來萬一石油資源的收入無法再支撐國家支出時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所以他們是希望尋找可以有長期穩定生意的來投資。

以GlobalFoundries便是因為這樣的基礎下即使業績年年「見紅」阿布達比投資局都願意繼續投入數以百億計美元資金幫助GlobalFoundries發展技術。


以對阿布達比投資局來說Intel 收購 GlobalFoundries對他們來說都是「 穩賺不賠」。

因為可以即時有一筆巨額資金來填補多年來投入GlobalFoundries資金,再要求分股和用其他條款來令其收入可以有一筆合理部份流入到阿布達比投資局「口袋中」,這樣遠比繼續持有GlobalFoundries更容易達成目標。



以有網上有人說應該繼續持有和幫助GlobalFoundries發展,但是他們忘記即使GlobalFoundries現時只專注在12nm或以上製程研發,同時現時因為疫情關係有利潤,但是難保疫情後都可以保持。

這對阿布達比投資局來說遠比保持GlobalFoundries在手會更好。



以有網上有人「如果Intel想要進入半導體代工,那就跟TSMC完全翻臉。其CPU和GPU都不可能用上TSMC最先進製程……

(其實TSMC本身都滿了產能,對TSMC來說,不接Intel單子真的沒差)」。


首先本身Intel找TSMC代工便是自家工藝不合格先要提要TSMC代工先自家CPU和GPU來要「Buy Times」。


最終只要自家工藝成熟後便會放棄TSMC,用回自家工廠生產。

這一點TSMC管理層一定是知道,但是都繼續做Intel生意便證明TSMC根本不怕Intel的「所作所為」。


其原因是TSMC的客戶根本在沒有足夠誘因情況下,是不會離開的。

原因是現代晶片製造發展王今已經不是隨時隨地可以轉晶片代工工廠,因為每一間廠的技術都各有不同,這對晶片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

例子可以看Apple iPhone A9系列。


所以TSMC根本不怕Intel進入代工市場,所以都不會因為Intel的行為已對Intel的訂單做出任何影響,一切都會根據已和Intel簽定的代工協議來做。




以有網上有人和一些激進投資者建議Intel分拆公司,一間專注設計,以另一間專注代工製造。

我個人來說是強烈反對。

如果真是這樣做,Intel會「死得好快」!

因為這是對Intel這間公司的人不瞭解的人先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Intel的CPU設計和製造是高度依賴,以正因為這種關係,即使是近幾年Intel最新工藝「彈票」,AMD都搶佔不到太多市場佔有率,這便可以看到Intel CPU的「功力」有多高。

即使是現時要找TSMC代工,但都是代工部分CPU。

以如果分割為兩間公司,一間專注設計,以另一間專注代工製造。

這會對Intel帶來巨大打擊,以不是像AMD帶來新機。